把相如故里的“牛”故事“吹”遍全国

全社通旅游系统 旅游网站建设 发布时间:2021-06-18

“我最自豪的事就是‘吹牛’,把蓬安的牛儿吹到全国各地。”近日,记者在素有相如故里之称的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观看了“百牛渡江”的生态奇观,听该县油房沟村的老支书王元国“吹”了一次“牛”。

蓬安县是汉朝大辞赋家司马相如的故乡,“百牛渡江”是这里的一道奇景。每年4月底开始,油房沟村的上百头水牛每天早上浩浩荡荡游向江心小岛吃草,日落时分自行返回,成为各地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慕名前来观看和拍摄的一大胜景。自2010年以来,每年4月下旬到国庆前夕,“百牛渡江”都能为油房沟村带来近800万元的旅游收入。作为该项目的发起人、见证者和参与者,王元国为我们讲述了这个农旅融合助力脱贫攻坚的生动故事。

“我们这儿是‘两山夹一沟’,磨盘山和大石岩之间就是油房沟村。”王元国说,村里土地肥沃,特别是江中的太阳岛和月亮岛,种植优质油菜是当地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。然而,到了2000年,马回电站建成蓄水后江水上涨,村民再也无法上岛种庄稼了,柑子成为替代型经济作物。但由于交通不便,大家凌晨三四点起床采摘,挑着担子、打着火把赶路,到县城至少9点多,基本已经散市了。

油房沟村的活路在哪,出路在哪?

2009年,听说蓬安县的嘉陵第一桑梓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,村委会意识到这可能是个摘掉穷帽子的好机会。于是,村干部自费到浙江某遛马场考察:城里人去骑马,半小时收费20元。“这钱好赚!”油房沟村依山傍水,素有养水牛传统。王元国灵机一动:村里大多数人家都养牛,可以搞个遛牛场,开发牛拉车等项目。

建遛牛场需要近20万元的启动资金,村里拿不出这笔钱。但是,王元国没有轻易放弃他的“牛”主意。“既然没钱修场地,那就做个没本儿的生意!”时任蓬安县相如镇党委书记李运明建议,把牛儿集中起来,让城里人看稀奇。第二天,王元国就对村里的牛做了摸底,17户共养了68头牛。于是,王元国让村民们赶着牛儿上午集体过江,下午集体归栏,表演给城里人看。

没想到,还真有不少人前来观看和拍摄牛儿渡江。随着“百牛渡江”的名头越叫越响,有游客提出了质疑:“我仔细数过了,你这哪有100头牛?”当时牛的数量确实不够100头,这让王元国很是尴尬。于是,油房沟村专门成立了养牛合作社,5头牛为一股,年底分红。同时,村里以5元/天的标准向村民发放“赶牛费”,17户村民自己排班“赶牛”,算是吃上了第一口旅游饭。

经过长时间的训练,头牛学会了带领上百头牛一起往返于油房沟村和太阳岛之间。许多城里的游客观看后惊呼:“从没看到过这么多牛一起过江,真的太牛了!”

到了2010年,蓬安县将“百牛渡江”作为农旅融合发展重点项目来打造,由蓬安县旅游公司统一规划、打造“百牛渡江”旅游景区,并与重庆、成都、西安等地的旅行社签订了合作协议,“百牛渡江”的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。

眼见游客越来越多,当地村民陆续开起了农家乐,修建了望江楼、牛文化广场、牛文化展览馆等,还特地修缮了油房沟村级码头、太阳岛旅游码头,搞起了水上旅游。

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社会资金投入,带动了土地流转,提供了就业机会,也大大丰富了村民的收入来源。

“我现在不赶牛了,和别人合伙买了几条游船,搞水上旅游。”油房沟村村民李海波说:“旺季时,每天能有上千元的利润。”

随着油房沟村“百牛渡江”的品牌影响力逐步提升,当地的牛产业链条也在延伸,村民们不仅可以养牛参与渡江表演,还能将牛卖给县里的“印象牛肉”加工厂,养牛的积极性越来越高。

从传统养牛到发展旅游业,油房沟村的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,油房沟村也因此成为四川省四好村、乡村振兴示范村。“百牛渡江”既是自然生态奇观、嘉陵江的“水上芭蕾”,也是脱贫奔小康的“蓬安路径”。从2010年到今天,历经12年的发展,“百牛渡江”已成为当地旅游业的一块金字招牌。

“我‘吹牛’吹够了,未来要靠年轻人了。”今年已经70岁的王元国感慨地说:“油房沟村的改变,记录了一代人求富求变的探索。希望更多蓬安人吃上旅游饭,搭上文旅经济发展的快车。”